附子理中丸的临床应用小结

健康养生15年前 (2009)发布 liyugang
151 0

   附子理中丸出自宋.《阎氏小儿方论》。方由制附子、干姜、党参、炒白术、炙甘草组成。其中附子补火助阳、散寒止疼,干姜温中祛寒以复脾阳,党参大补元气,强壮脾胃,白术健脾燥湿,炙甘草益气和中,调和诸药。附子理中丸有温中祛寒,补气健脾之功,主治脘腹冷痛,肢冷便溏。经多年临床应用,笔者总结了附子理中丸的新老用途数种,下面做一小结。

1、脾肾阳虚型无致病菌生长性腹泻:慢性腹泻是临床常见的病症,多见于中老年,大便培养往往无致病菌生长。中医辨证将其分为脾胃虚弱型与脾肾阳虚型两种。脾肾阳虚型的症状是腹泻日久不愈,伴腰膝酸软,少气懒言,舌淡,苔白,脉沉细。附子理中丸中的干姜、附子温中散寒,补肾助阳,滋补命门,从而使中州得以温煦,脾胃受纳,腐熟、转输、运化功能恢复,泄泻停止。

2、慢性结肠炎:主治症状以腹痛腹泻长期反复发作为主,伴有消瘦、乏力、食欲不振等症状。腹泻每日2~5次或更多,粪便稀薄或伴有粘液或脓血。用附子理中丸,同时配合针刺,主穴取中脘、天枢、足三里。配穴据病人随证而定,湿热者加内庭、曲池;肝郁者加肝俞、太冲;脾气虚者加关元俞、公孙;肾虚者加命门、关元。针刺采用提插补泻,实证用泻法,虚证用补法。

3、慢性胃炎:慢性胃炎大多起于饮食不节或饮食不洁,过食生冷,伤及脾胃。初起实证较多,迁久由实转虚,因脾肾阳虚,使清阳不升,浊阴不降,故出现痞满便溏,时腹痛,不欲饮食反嗳气;阳虚不温则肢冷。附子理中丸取干姜、附子温中散寒以助阳,人参大补元气以助运化而正升降,白术健脾燥湿,甘草和中益气。此药可使中焦之寒得辛热而去,虚证得甘温而复,使清阳升,浊阴降,运化健而中焦治。加之穴取关元乃元气之所聚,取中脘、章门乃脾胃之募穴,足三里乃足阳明合穴且具强壮保健之功。如此针药结合,取其温补而不滞,行气而不散,从而达到阳气盛,寒湿除,脾胃健,运化昌的目的。是治疗慢性胃炎之理想方法,经济实惠,值得临床推广应用。

4、婴幼儿腹泻:腹泻为婴幼儿常见病之一,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,它相当于中医的泄泻。采用附子理中丸(大蜜丸),将药丸压成直径5cm大的薄饼,置于脐部,并用梭形宽胶布固定或用纱布覆盖后胶布外固定,同时配“周林频谱议”以神阙穴为主穴进行理疗,根据“生物热效应”原理,可促进机体的生物化学反应,不仅能改善机体微循环,而且可调节人体的生物电场,从而改善神经功能,加强机体免疫机制。同时在理疗时局部的热辐射可使表皮温度升高,血液循环加速,促进药物的吸收,效果甚速,尤其对婴幼儿秋季腹泻疗效更佳。解决了小儿口服中成药困难的难题,简单易行,不失为一种基层医院治疗婴幼儿腹泻的好方法。

5、心衰腹胀:用附子理中丸1丸/次,热饮送下,同时用大粒盐500g炒热,加小茴香30g,葱白30g,用布袋装,敷脐部(注意避免烫伤)。若胃阳虚即中气先宰,膻中无发宣之用,六腑无洒陈立所以固中州,干姜辛以守中必假之以焰釜薪而腾阳气,是以谷气入于阳,长气于阳,上输华盖,下摄州都五脏六腑,皆以受气矣,此理中之皆也。若水寒互胜即当脾肾双温,附子之加。而命名益土母温矣。故附子理中丸治疗。心衰腹胀,屡治屡验。

6、寒凝血滞型痛经:寒凝血滞型为痛经中较常见的一种类型,经期感寒是形成本病的主要病因。寒性凝滞主收引,极易与血相搏结,使冲任经气阻滞,血瘀胞宫,故经期或经前小腹玲痛,经水量少,色暗有块,因胞脉系于肾,故痛甚可连及腰背。由于本病发病较急,患者十分痛苦,而西医采用止痛镇静剂效果不理想,所以本着“急则治标,缓则治本”的原则,首先采取按摩处理,以缓解其剧烈的下腹痛。通过按摩,能改善微循环,使血管扩张,盆腔血流加速,肌肉松弛。缓解局部痉挛,起到温经散寒,理气活血,解痉止痛之功,再配以附子理中丸以温中助阳,散寒止痛;元胡止痛片以理气活血止痛,达到内外结合、标本兼治的目的。

7、复方甘草片联合附子理中丸治疗寒性呃逆:呃逆为临床常见病,可由多种原因引起,如胃肠手术、药物过敏、脑血管病等,治疗方法也是多种多样。采用复方甘草片含服治疗寒性呃逆,疗效显著,起效迅速,其原因可能有:①该药中含八角茴香、甘草提取物,具有散寒止痛,理气和中之功效,阿片粉较强的中枢性镇静作用有关。②舌下含服,给药方法简单,药物吸收快。且该药价格低廉,取用方便,不失为治疗寒性呃逆的一味良药。

 

© 版权声明

相关文章

暂无评论

暂无评论...